卖茶幽默短句子大全 第1篇
1、茶如朋友,不一定要多么的昂贵,但一定要喝嘴里最舒服的那一款。
2、月入杯中,茶入口中,总会有思念回甘。
3、清茶一盏,打着月光的旗号,分享团圆的美好。
4、可吟一缕清香,享岁月静好,一缕茶香便醉了芳华。
5、喝茶是热爱,卖茶是生活,万物皆可爱,茶叶一直卖。
6、XX茶社,好茶等你来品。
7、平常心,自在品——XX茶社。
最吸引人的茶叶文案
1、本能的快乐,让茶树越来越贪心,而收获的幸福,令茶人越来越满足。
2、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,将一盏茶,喝到无味;将一首歌,听到无韵;将一本书,读到无字;将一个人,爱到无心。
3、生活中的美有很多种,唯独这茶中烟火气,能温柔整个世界。
4、许一半茶香,许一半时光,不负美好,不负自己。
5、初喝不知茶之味,在品已是茶中人。愿你余生,有好茶相伴,有佳人相陪。
6、人生真正需要的,不是昂贵的茶,而是喝茶的心情。
7、神山仙境,大师茶品,甜酣醇情,贵礼价平。
8、温柔、有趣、不必太激烈;三餐、四季、不必太匆忙。一茶、一壶、一人、一幽谷、浅斟慢品,任尘世浮华。
9、窨茉莉清香,韵毛尖素馨;得香渝好茶,品早春馥华。
10、茶不过两种姿态,浮、沉;饮茶人不过两种姿势,拿起、放下。
11、宛若事物的正反两面,茶道带来禅意,愈是足够怀旧,就愈是足够时尚。
12、清新自然,好味道,香渝春茶叶;茶香茶浓,好品味,香渝春茶叶。
13、大抵,茶的妙处,抑或可以从中品出一种人生的滋味!
14、人生似水岂无崖,浮云吹作雪,世味煮成茶。
15、茶改变着水的味道,而水的形状,也将因茶被塑造。
16、茶是知心人。在这世间,相聚时的陪伴,和分离时的惦念,何等温柔,一杯热茶竟都有了。
17、人生如茶,沉时坦然,浮时淡然,拿得起也需要放得下。
18、月升中天,兴阑人散,斑驳茶影,夜色幽绝。
19、汇天地灵气,采日月精华。
20、养生之道,茶之首选,消除疲惫,健身强体。
21、一流的茉莉花茶,只闻其香,不见其花,芬芳中,是傲然不败的茉莉花魂。
22、人间草木,悲喜枯荣。人与茶,杯盏内,尽显精髓。
卖茶幽默短句子大全 第2篇
这是从某篇卖岩茶的软文看到的。
看到这一幕,不得不说,对方的卖茶套路太过时了。
即便是骗纸,骗术也要与时俱进才是。
要知道,岩茶圈内,自从“八道火肉桂”掀起过轩然大波后,没几人再去照搬焙茶次数越多越好的老旧套路。
因为,茶友们已经得到普及。
判断岩茶品质,不是看焙火次数。
而是山场环境,做青效果,焙火技术。
况且,单论焙茶,次数多不代表效果好。
正常焙火,用不着这么夸张的数字。
控制在两、三次左右,达到焙茶所需效果,不需反复盲目再焙下去。
因为,焙茶需要成本,打一次焙,单个焙窟内放足20斤果木炭,还要请焙茶师看着火候,材料费与人工费支出可不小。
因为,焙茶会有碎茶损耗,上焙-翻焙-下焙,几经波折,平均算下来,焙茶一斤,碎掉半两很常见。
还因为,盲目多次焙下去,茶叶一早焙焦。
按正常焙火温度、焙茶时长,岩茶经不起短时间内反复、多次、来回焙茶。
一旦将茶味彻底焙空,或者是干茶焦化,焙出焦糊味,彻底变成焦炭。
意味着整批茶彻底报废,此前的付出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横竖看去,对待此类焙火次数浮夸的岩茶。
有心人一看就知背后全是“吹牛”罢了,不能当真。
《5》
岩茶圈,有一个古早版笑话。
某天,几人聚在一处喝茶,席间有位喝茶高手。
喝到一款肉桂后,剑眉一紧,徐徐片刻,缓缓出声。
“此茶山场极好,可惜做青差了点,制茶师摇青到一半出去接了电话,做得稍微熟了点。”
偶买噶,这堪称神算子。
话说,现实中,喝茶水平神乎其神的人,能不能喝出制茶师在做茶中途接了电话?
当然,不能。
这种江湖神算子的浮夸套路,一看一个假。
演戏演过头,只会带来一场笑话。
卖茶幽默短句子大全 第3篇
听上去特别厉害!有技术含量。
(李麻花歪评:突然想吃酸奶了,这恒温发酵的宣传,咋和她下单的酸奶机一样?)
额,还是回来继续聊茶吧。
大家都知道,红茶是发酵茶。
不论金骏眉、烟小种、滇红、祁门红、宁红、九曲红梅、坦洋工夫…任意一种红茶,加工期间都绕不开发酵。
那么,红茶的发酵是怎么一回事?
茶叶的发酵,本质是多酚类氧化酶的酶促氧化。
红茶鲜叶经过萎凋后,会加入揉捻,经历一番搓揉后,茶叶表皮破裂,用植物学的观点,叶片植物细胞发生破壁,再下一步,便是静置发酵。
细胞壁破损后,氧化酶会促使大量存在细胞液内的多酚类物质发生氧化转变,将多酚类物质,陆续氧化发酵成茶黄素、茶红素等物质,促进红茶特征成型。
发酵后,茶叶会发生一系列改变。
未发酵的茶呈现绿色,这是茶本色,而发酵程度越重的茶,颜色越红。
香气也会因为发酵度递增,呈现鲜叶阶段所不具备的果香、甜香、蜜香。
红茶揉捻后,静置发酵期间,为了达到更理想的发酵效果。
的确要留意周围温度、空气湿度、氧气含量的变动。
温度太高,或者太低,都不妥。
合理控制发酵环境温度,的确有必要。
但发酵足够48小时,如此一刀切的数据,显然与制茶现实脱节。
经验再丰富的厨师,都不敢笃定,一条鱼蒸够10分钟就会熟透。
背后有大鱼小鱼,温度高低差异。
做茶亦然,假设3月29日,日均温不到18℃,阴天北风,将一批嫩采芽头初展的红茶送入发酵。
对比一个月后,日均温上升,发酵一批小开面三、四叶的红茶。
此时,哪怕没做过茶,也能看出来,两者的发酵时长不能直接划等号。
看茶做茶,看天做茶,才是王道。
《3》